在先秦時代,五月初五竟然是是惡日的現象?

說起端午節,就會想到吃粽子,聯想起屈原這位歷史人物。
然而作為中國四大節慶之一,端午節的來源存在著不同說法,因此也衍生了在慶祝時有著不同的習俗。
據《端午考》考證,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。當時他們會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投到江里,也會劃著獨木舟拜訪亲友。
較為普遍的說法是,當時秦王想要以通婚名義陷害楚王,屈原因看穿秦王詭計而阻止。楚王並沒有聽信屈原的諫言,還將屈原流放到邊境。不久後,楚王果然被秦王殺了。愛國的屈原也因內疚而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盡了。
當地的百姓聽聞後划著船尋找屈原的尸首,並準備了用竹葉包裹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,希望魚不要吃屈原的屍體,後來演變成划龍舟、吃粽子的習俗。
五月初五是惡日的現象?
另外,在先秦時代,普遍認為五月初五是惡日的現象,人們為了避“端五”的忌諱,就會在當天插菖蒲、艾葉以驅鬼,薰蒼朮、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。
端午節也存在著像是勾踐操練水軍、紀念伍子胥等說法,所以也有了浴蘭節、天中節、詩人節等不同的別稱。